作者: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
 
	是不是经常有人说,「经常感冒有益健康,不容易得大病;很少得病的人,一得就是大病。」
 
	# 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在弄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感冒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首先,感冒病毒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平时就寄居在人体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是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租客」,平时靠自身免疫力来控制它。
 
	但是,当我们因受凉、疲劳、熬夜等因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或者从外界感染的病毒达到一定量,超出了免疫控制能力范围,这些「租客」就会反客为主,大量复制繁殖,导致感冒发生。
 
	说到这,大家应该知道了,人生不生病其实是免疫系统说了算。 
 
	感冒并不会增强人体免疫力,反而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袭击,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反应及后果。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感冒,而有的人不容易?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会经常感冒,而有的人却好几年也不会感冒一次呢? 
 
	这主要和三方面因素有关: 
 
	No.1、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决定了我们对感冒病毒是否易感,也会影响感染后的严重程度。
 
	比如,一个叫IFIH1的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导致功能丧失,就可能造成免疫缺陷,让儿童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极端易感。
 
	但不用担心,这个基因变异非常罕见。
 
	No.2、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感冒病毒的易感性,比如睡眠、压力状态、饮食、运动习惯等。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比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高2.94倍。
 
	反过来说,保持运动、健康饮食等,能降低感冒的风险。
 
	研究发现,相比不运动的人,定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能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能降低约27%的感冒风险,感冒病程也能缩短3.5天。
 
	No.3、环境因素 
 
	瑞典、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科学家,调查了210名8~82岁的健康双胞胎对流感疫苗的反应,结果发现,58%的人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年纪越大,他们免疫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就越明显。
 
	这或许能说明两点: 
 
	其一,居住环境里的病原体会影响感染的风险;
 
	其二,人的免疫力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来不生病查出来就是大病?! 
 
	平常身边总听人说,谁谁谁一辈子不怎么感冒,怎么突然就查出癌症,还是晚期。
 
	真的是这样吗? 
 
	从临床经验来看,之所以有人平时很少感冒,但突然就得了一场大病,主要和他忽视轻微症状,不常去医院有关。
 
	经常生小病的人,警惕性更高,更加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定期体检,对自己身体的轻微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而不经常生病的人,往往自认为身体很好,轻微的咳嗽、发热等症状都不在意,以为可以通过免疫力扛过去。
 
	这样就给一些大病造成可乘之机,到身体无法承受时才会去看医生,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发展成重症了。
 
	如何提高个人免疫力? 
 
	既然生病是免疫力说了算,那有没有办法提高免疫力,少生病呢?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都是合格的,先天性免疫力低下的人只占极少的比例。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不降低自己的免疫力,而不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普仁医院医生提醒: 
 
	01、适当且有规律运动 
 
	有研究表明,每天坚持适度的身体锻炼能够减轻感染的概率。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就是坚持锻炼身体的人不容易感冒。
 
	而且最好是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骑车等。在快走或慢跑中可以加强呼吸锻炼,主动深呼吸,增强肺部的通气量,加强肺部功能。
 
	02、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均衡饮食、尽量不吸烟、不喝酒、有规律的作息以及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等。
 
	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导致免疫力的降低,没有规律的作息也同样会负面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功效。
 
	而压力,无论是身体上的压力,比如疲劳,还是心理上的压力都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这一点也符合我们日常的感受,就是当身体或心理疲倦的时候,感冒、嘴角疱疹等疾病也会容易发生。
 
	03、不要滥用药物 
 
	很多人会觉得吃药会好得快。但很多轻症、自限性疾病等基本上不需要药物治疗。
 
	尤其是抗生素类的药物,使用多了不仅会破坏免疫力,还会出现耐药性。一旦生病就会用更多的抗生素,致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就会加速基因变异。
 
	提高免疫力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偏方,一个保健品就可以解决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什么都重要。
 
	小结 
 
	经常感冒,可能会让你获得某些疾病的交叉免疫力,也能督促你多去医院做检查,但并不能“锻炼”你的免疫系统。
 
	而经常感冒本身,也可能是你对感冒病毒缺乏抵抗力的表现。
 
	总之一句话,不管平时感冒多不多每年一次的体检都不能忘了啊!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