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立足小微企业规模基础、产业特征和提升需求,以质量认证为牵引,“点线面链”多维发力,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通过需求调研、精准帮扶、加强培训、联合激励等,助力小微企业强管理、解难题、增信心、添动力,全面帮扶指导企业运用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实现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为增强我省相关产业竞争力提供了质量基础支撑。
自兴城市泳装产业入围国家认监委小微提升行动区域试点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聚焦目标任务,统筹协调推进,以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目前已有9家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初步形成5个优良案例。从今日起,开设《小微不微小》专栏,陆续发布提升行动优良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
一、企业简介
兴城市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司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专注于泳装、沙滩裤、瑜伽服等服装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现有员工60人,主要设备包括平机、四针六线机、自动裁床机等。生产工艺流程涵盖设计开发→制版→打样→样衣确认→选料→印花(需要时)→松布→裁剪→缝制→质检→包装→入库等多个环节。
二、提升前主要问题及原因
基础管理薄弱:体系化管理不足,导致生产流程中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影响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欠缺:缺乏系统且有效的全过程管控手段,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声誉。
质量意识不足:员工对规范操作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产品质量的波动。
三、提升行动取得的成效
实行全过程管理,企业精准把控生产各环节。从原材料采购检验到成品质检包装入库,均有严格标准流程,减少生产随意性与不确定性,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次品率。在质量管控上,全过程管控可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追溯源头并解决,避免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提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竞争力。
同时,规范管理促进企业内部部门协同合作。生产、研发等部门信息沟通更顺畅,工作衔接更紧密,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合力,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四、提升行动主要亮点
1、质量管理体系与生产流程相结合
建立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检验管理规定》、《生产管理规定》、《色牢度检查作业指导书》等;生产任务通过排产软件下达《生产排产单》,明确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用料说明及料样、工艺要求等细节;每款产品均配备《生产工艺标准单》,涵盖款式、执行标准、主料、辅料、裁剪要求、缝制要求、整理包装要求等内容,并附有产品图纸、外观款式图、总装图、排版图、制版工艺、样板、主辅料材料表;生产过程中需填写随工单,记录编号、时间、客户名称、款号、规格、数量、操作人员、工序名称等信息,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严格管控。
编制的程序控制类文件,对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生产过程、设计开发过程进行控制。
编制的工艺卡,有款式图和部位做法以及尺寸表。
2、进行质量意识培训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质量意识的全面重塑,员工对质量问题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在培训与实践过程中,员工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意识,还逐渐培养出对质量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应对态度,这为企业在质量方面的持续改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企业深刻认识到质量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明确了在质量管理领域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的具体方向。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和实践活动,企业成功构建了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该机制不仅覆盖了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还深入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3、不合格项纠正与改进管理
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及其他各类异常情况,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统计分析,深入剖析并识别出高频发生的典型性问题。针对这些不合格现象的具体成因,制定并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纠正措施,逐步且系统地降低不合格情况的发生频率,从而稳步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改进举措,不仅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实现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双重提升。
五、启示
通过积极引入并全面实施全过程管理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工艺文件的科学管控机制,进一步强化生产现场各个环节的过程质量把控力度,从而有效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逐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注重品质的良好质量文化氛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认证监管处
文字:朱红军
编辑:赵 铭、康 欣
责编:滕树鑫
审核:李茉娜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