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蔚蓝,驭风逐绿。“十四五”时期,我市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产业生态环境,加快培育清洁能源电力、氢能、储能、低碳氢氨醇等新能源产业赛道。高新园区氢能源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市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814.2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63.6%。2025年1至9月,累计发电量596.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高达74.3%,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向绿而行
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赛道
我市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电力、氢能、储能、低碳氢氨醇等新能源产业赛道的发展,推动建设氢基能源中心。清洁能源比例持续攀升,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2%,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在氢能产业方面,我市加快示范应用步伐,成功加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近200辆氢能重卡、环卫车、冷藏车等各类型氢燃料电池车陆续投入运营,基本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液流电池技术储备与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现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和钒电解液生产基地。低碳氢氨醇产业稳步推进,以长兴岛(西中岛)为载体,服务引导东北地区绿氢资源集聚,建设绿色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基地。长兴岛(东北亚)氢基能源加注基地暨中远海运西中岛化工及新能源仓储物流园项目启动,配套码头项目也已建成投用。此外,我市还完成了东北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加注业务和全球首单船用绿色氨燃料加注作业,实现东北地区绿色船燃供应链全线贯通。
我市拥有规模可观的绿色燃料加注市场,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内蒙古、吉林等清洁能源基地。大连商品交易所具备发展氢基能源交易平台的基础,多个化工园区可满足氢基能源生产的用地需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大连理工大学在相关技术上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优势显著。基于加注市场、地理位置、资源、平台、科研等全方位优势,我市正统筹全市风光资源,加快布局低碳氢氨醇赛道,谋划建设生产、储备、交易、转运、加注基地,推动绿电制氢—合成绿氨醇—船舶加注—出海转运—化工应用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新能源制储运加用的完整体系。在应用端,依托长兴岛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打造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和国家级甲醇储运基地。同时,依托大孤山半岛鲇鱼湾港区,布局甲醇仓储及加注业务。
驭风扬帆
我市风电企业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大连作为辽宁省海上风电的首例及先行者,早在2013年7月,《大连市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就已取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规划总装机规模190万千瓦。目前,全市已实现并网规模150万千瓦,为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7月,根据国家能源局复函,我市省管海域新增规划布局5个海上风电场址,新增装机规模200万千瓦,相关场址已通过竞争配置确定项目开发主体,为海上风电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风电装备产业链发展方面,我市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上游聚焦叶片及其相关材料生产,中游集聚轴承制造等关键环节,占比优势显著,下游覆盖运维企业与电力公司,构建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生态。从零部件生产到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各环节协同发力,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坚实支撑。
面向深远海风电这一全球能源转型关键领域,我市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在长海、旅顺等海域谋划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氢基能源中心定位,后续项目将以绿电生产绿色氢基能源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链发展、收益互补”原则,推进“五个一”发展模式:建设一个海上新能源生产基地、打造一个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建成一个海上风电母港、培育一家地方国有清洁能源企业、布局建设一个氢基能源中心,构建多维度发展格局。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构建新能源产业“一区、两园、两基地”发展格局。以高新区英歌石科学城为载体,强化科技创新,巩固新能源产业领先优势,服务东北地区绿氢资源集聚,打造绿色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基地。到2030年,目标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全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65%,发电量占比达到75%,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