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从年轻媳妇住成了老太婆,从没像现在这样踏实过,这才是真正的平安!”7月23日下午,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智仁社区78岁的居民卢清华阿姨,向《法治日报》记者道出了心声。
在卢阿姨的记忆里,过去楼院晚上黑灯瞎火,小偷时有出没。如今,她出门有时忘了关门关窗,家里从未丢过东西;傍晚散步归来,远远望见楼院的监控和太阳能路灯,心里便格外安稳。
这份踏实背后,是智仁社区平安建设的悄然升级。
几年前,社区虽有网格员巡逻,但周末和节假日时常力有不逮。“不是网格员不尽心,实在是人手有限。”卢阿姨回忆,一次周末,她亲眼看见有人将电动车推进楼道充电,插线板就放置在纸箱上,隐患重重却无人及时制止。
彼时,老旧社区在“工作时间之外”的安全隐患不少:节假日傍晚孩童在马路上追逐、深夜偶有醉汉喧哗,成了居民心头的疙瘩。
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社区公告栏贴出“平安之星巡逻队”招募令,短短3天便有23位居民报名,最终14人组队上岗,填补了社区安全的“空白时段”。
“队长李代荣把大家分成7组,两人一班轮值,从早7点到晚9点不间断巡逻,周末无休。”卢阿姨介绍。
巡逻队的“火眼金睛”很快发挥了作用。去年7月一个雨夜,李代荣和队员季维丽披着雨衣巡查时,发现一棵老梧桐树岌岌可危——粗壮的枝丫压着电线,树根泥土正被雨水冲刷下滑。“树倒下来会砸房、可能触电!”李代荣立即在巡逻群上报。很快,中山园林应急抢险车便赶到现场,锯断危枝、加固树基。雨停后,居民们在群里发出巡逻队冒雨工作的照片,收获满屏“谢谢”。
“巡逻队成立后,防盗门损坏、孩童路上嬉闹、楼道贴小广告这些事,都被他们及时发现处理了。”卢阿姨说,过去网格员每天要处理十几个新增隐患,如今巡逻队提前发现、劝导、化解,让网格员能更专注于服务居民。
除了这14双“人眼”,社区还密布着科技的“眼睛”。
卢阿姨指着重要路段、商铺门前、楼院拐角的监控探头和太阳能路灯说:“这得益于中山区楼院改造,安全感真是直线上升。”
她还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社区的“网上居民之家”微信群:“有啥问题群里一说,网格员马上回应协调。你看,前两天邻居反映楼梯台阶破损,社区很快就来人修好了。”
原来,“网上居民之家”微信群是中山区在街道、社区建设“枫桥式”矛盾化解平台中的一环。微信群设置“两级群组”,一级群组由社区书记负责,二级群组由网格员负责,解决了居民诉求表达不畅、网格排查不细的问题。
如今,社区不仅安全感十足,邻里氛围也分外和谐。清风亭里居民惬意地乘凉打牌,健身区充满欢声笑语。
卢阿姨对记者感慨道:“过去人家不爱住老旧楼院,邻里矛盾常没人管或解决不了。现在不一样了,邻里闹了矛盾,社区能请到‘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一起帮忙解决。去年年底,有两家居民因为漏水闹了纠纷,社区请来法官和律师释法说理,不仅促成双方和解,双方还给社区送了锦旗。”
卢阿姨还听说,今年进行规范化建设的中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也解决了居民不少烦心事。“我家对门邻居老孙想咨询如何撰写诉讼材料和法律援助等问题,社区便带着他来到综治中心的法院窗口,法官给老孙讲解得明明白白。”
让老孙满意的解答,得益于中山区综治中心创新性建立的“社区直通车”机制,一方面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联动体系,实现矛盾纠纷的联调联处;另一方面解决基层在平安建设中专业性不强、权威性不够、缺乏必要处置手段等问题,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哎呀,光顾着唠嗑了,我差点忘了还要去社区活动中心参加合唱排练。”不知不觉,卢阿姨与记者已畅谈一个多小时。
采访暂时告一段落,但智仁社区用点滴细节编织平安的故事,仍在继续。
(原载8月2日《法治日报》)